近几年,东乡出现了一组新名词,“有机布鞋”、“井冈梅花缫丝”、“绿色燃料”,它们的背后讲述着这样一群人:他们引进新资源,拓展新空间,创造新品牌,从而使一些传统产业焕发出了神奇的生命力和扩张力
丝瓜络用品强身健体
有机布鞋
走遍世界的东乡元素
黄有水怎么也不能想到,因为喜欢读书看报,他不仅带富了当地农民,“丝瓜络苎麻布鞋”还成为发明专利。
“种植丝瓜络能出口创汇”。18年前,当黄有水从一张报纸上看到这条不起眼的信息时,立即有了想法。费尽周折,他从韩国引进了丝瓜络良种,试种后销量很好。但这种只卖原产品的事,黄有水干了两年就不乐意了。他敏锐地发现,从上海到北京,从广东到浙江,用丝瓜络做成的保健产品很受欢迎,于是,他很快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小厂,生产各种丝瓜络沐浴产品。
“如果只是简单地复制,永远只能跟在别人后面跑。”黄有水想起小时候,母亲总是在雨鞋里剪一块丝瓜络做鞋垫,即使打赤脚穿也非常舒服,还防潮防臭。那时,北京布鞋已经很有名气了。为了能一睹北京布鞋的制作方法,黄有水多次北上未果,辗转得知制作布鞋是山西、陕西的传统民间艺术后,他又来到黄土高坡,没想到仍被拒之门外,原因是用丝瓜络做鞋有“披麻戴孝”之嫌。黄有水承诺高价把制作好的鞋买下,当地人才肯尝试。
传承了古老手工艺的丝瓜络布鞋,骤然间活力四射,很快被美国、日本、德国、俄罗斯、南非、希腊等国的商家大量采购。2006年,美尔丝瓜络布鞋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的“实用新型专利证书”,并被中国绿色华夏有机食(产)品认证中心认证为绿色保健有机产品。
“这个月又接到韩国12万双的订单。”黄有水笑得双眼眯成了缝。
洁白缫丝
东桑西移后的丝绸之路
东乡的创新创业充满民间的力量,蚕桑产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。
曾加兴常年经商在外,贫穷的家乡是他不能释怀的一个港湾。能不能在做实业的同时,还帮助家乡的百姓发家致富呢?当全民兴赣的浪潮尚未兴起时,他已毅然返乡。
时值1996年,受国际市场影响,蚕茧价格一路暴跌,广大桑农无奈之下含泪挖桑毁园,当时全县桑园面积仅剩308亩。就在全县蚕桑行业跌入最低谷时,曾加兴率领兄弟三人筹资260万元,买下了濒临倒闭的原国营东乡县虎形山垦殖场的东乡缫丝总厂。为破解企业发展与农民增收难题,曾加兴采取了“公司+蚕农”的模式,与农民一一签订无偿技术服务与蚕茧收购合同,确定每公斤鲜茧14元的最低保护价5年不变,让蚕农吃下一颗“定心丸”。
2000年春,曾加兴带领5名村干部在村里创办了一个50亩的蚕桑示范点,并建立了6个100亩以上的蚕桑示范片。随后,曾加兴从村里不断挑选养蚕能手,带他们到浙江湖州、山东潍坊参观学习种桑养蚕新技术。2002年,曾加兴一次性全部淘汰企业过去陈旧落后的6条生产线,同时新上8组先进的全自动缫丝生产线,产量实现翻番,“井冈梅花”牌缫丝源源不断地销往江苏、浙江,并出口美国、日本等地,一举成为全省最大的私营缫丝企业,同时,带动了全县12个乡镇4万亩桑园的兴起,今年第一批春蚕就产鲜茧26万公斤,蚕农户均收入2800多元。
木薯产业
种出来的“绿色燃料”
当前,乙醇燃料的主要原材料是木薯和玉米,在国际粮食紧缺的时期,木薯理所当然被誉为荒山坡里的“绿色燃料”。2007年11月,国家发改委组织中咨公司等部委、专家到东乡进行项目评估;今年4月,国家发改委正式通知省政府启动项目核准程序;5月,中国石化江西分公司和江西雨帆共同签订投资东乡10万吨燃料乙醇项目。为什么如此具有潜力的项目却被东乡一家民营公司拿下?
敢于做乙醇燃料的是雨帆公司董事长冯绍峰。在很多人眼里,身材瘦高的冯绍峰就是这样一个有梦想的人。1997年,当他还在一家化工公司当推销员时,发现一种变性淀粉产品在造纸业中需求量大,便东借西凑20万资金,办起了生产精细化工变性淀粉的企业。
当时用来制作变性淀粉的原材料木薯,主要在广西、海南等地种植,运输成本很高。2004年,冯绍峰决定引进木薯在家乡试种。为了让农民接受这种新品种,他免费提供种子并签订收购价,大大调动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。同年,冯绍峰引进了年产2.5万吨木薯淀粉生产线,公司也越做越大,形成了变性淀粉、木薯淀粉、木薯种植的产业链。
当冯绍峰得知用木薯做原材料的乙醇燃料运用于汽油上,可以减少30%汽车排放的污染尾气时,他大胆地向省发改委提出建设10万吨燃料乙醇项目。同年4月,省政府第二十六次重大项目调度会上,确定了雨帆公司的提议,并将该项目上报国家发改委。
“要让10万吨燃料乙醇项目正常运转,需要35万亩木薯,目前在我省木薯种植基地仅8万亩,所以木薯需求量的空缺很大。”可以预期,这个即将启动的大项目,将带动更多的东乡老百姓走上致富之路。